清朝贫困状元,殿试时在考卷上写8字,皇帝看后落泪:他就是状元

发布日期:2024-07-11 17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
科举制度,就是古代通过考试来挑官儿的方法。它从隋朝开始,唐朝变得更完善,宋朝发展得挺好,明清时候最火,直到1905年才结束,总共1300多年。这制度对咱们历史影响特别大,也培养出了好多举人、进士,还有那些科举考试的卷子。

在清朝那会儿,四川只出了一个状元,他叫骆成骧,还被称为“布衣状元”。说起来,当时考官们给光绪帝推荐他做第三名探花。但光绪帝看了骆成骧策论的开头八个字,觉得特别厉害,就直接把他提拔成了那一年的状元。

骆成骧写的那八个字到底是啥?这八个字有啥特别的含义呢?为啥光绪皇帝一看就被打动了,还让他当上了状元呢?

【出生穷苦之家,一路贵人相帮】

骆成骧啊,1865年在四川资中出生,家里穷得叮当响,就是种田的农民。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,没一个人读过书,更别说当官了。

骆成骧家里不富裕,但他从小就聪明得很,学习还特别勤奋。他知道农民的不容易,所以从小就有很大的抱负。

骆成骧9岁时,跟着老爸从资中搬到了成都,进了锦江书院学习,还拜了魏西棠为师,学写诗作文。

骆成骧17岁那年,参加了资州的考试,结果一考就中了秀才第一名,也就是“案首”,让知州高培谷特别看好他。后来高培谷还推荐他去成都的尊经书院继续学习。

骆成骧一进入尊经书院,就受到了院长王闿运的赏识,他果断拜王闿运为师,跟着他系统学习经学,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学识。

骆成骧在尊经书院读书时,有个叫谢泰来的好朋友。他俩家里都穷,但都特别爱学习,勤奋得很。所以啊,两人关系特别好,很合得来。

在书院里,谢泰来和骆成骧玩起了对对联。谢泰来先出了个上联:“至穷无非讨口”,意思是说,就算再穷,也不过是乞讨为生。骆成骧一听,马上回了句超有气势的下联:“不死终得出头”,意思是只要活着,总有一天能翻身。这两句对联在书院里传开了,大家都觉得他们真厉害。

1893年,骆成骧在四川乡试里以第三名成功上榜,后来进京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。可惜啊,第二年的考试他没发挥好,没能如愿,只能暂时留在京城,准备下一年再考。后来有朋友介绍,他就留在八旗官学当老师,赚钱养家糊口。

【策论开头八字触动光绪帝心弦】

1895年,骆成骧又参加了会试,这回他成功上榜,成为了进士。这下子,他还有幸被光绪帝选中,参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呢!

科举考试的老规矩,殿试题目都是围绕兵、农、礼、财这些方面,再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。只要你写的策论符合祖宗传下来的规矩,那就基本稳了。另外啊,书法写得好也是能加分的。

这年,光绪帝选大学士徐桐当主考官,还有10个副考官帮忙。每个副考官先看30份试卷,然后挑一份出来推荐。徐桐大人再从这些推荐里决定前十名,最后交给光绪帝定夺。

徐桐考官把前三名都定好了,可这时李若农副考官突然抢过卷子看了看,然后指着第三名的那份,特别激动地说:

这篇内容很重要,重点需要关注这篇内容。

徐桐看到李若农推荐的试卷,立马表示不同意,说:“这不行啊。”

这篇字写得有点一般,不太值得给高分。

李若农一听这话,立马就急了,直接反驳说:

徐大人,你这眼睛可有点问题啊。你看这考生的字,多有劲啊,明显下了不少功夫。依我看,这字起码得写了三千多本朝廷的试卷才能达到这种水平。

他们俩吵得不可开交,谁也不让谁。那年康有为也参加了科举考试,徐桐觉得李若农偏袒老乡,就骂道:“这试卷是不是你那广东老乡康有为的?”李若农一听就火了,说:“要真是康有为的,我们全家都挨砍!”

那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,谁也说服不了谁,最后也没个结果。因为时间很紧,其他考官只好出来打圆场,最后就把这份试卷放到第三名去了。

第二天,光绪帝上朝了。主考官徐桐把前十名的试卷放在了皇帝的桌子上。光绪帝拿起来一张一张地瞧,看完前两张后,他啥也没说,就一直沉默着。

读到第三本书时,我一下子就被那开头的八个字“主忧臣辱,主辱臣死”给打动了。然后我又仔细地读完整篇文章,感动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。

情绪稳定后,我抬头问徐桐:“我点第三本为状元,你看怎么样?”徐桐看起来有点不好意思,他低着头,脸红着笑了笑说:“皇上您决定就好。”就这样,骆成骧成了这年的状元,还是清代唯一一个来自四川的状元呢。

【光绪钦点骆成骧为状元的原因】

骆成骧成为状元,可不是偶然。那时候,外国列强老来欺负咱们中国,特别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,清朝军队被打得一塌糊涂。所以朝廷里的人都嚷嚷着要改革,皇上也急得团团转,想要找到能拯救国家的人才。那时候的骆成骧,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机。

光绪皇帝啊,他不想当个亡国的皇帝,但没办法啊,他老被人牵着鼻子走,啥事都得听别人的。生在爱新觉罗这个皇室,他真的有很多苦衷。你想想,他5岁就被放在龙椅上,现在25岁了,可还是个没实权的皇帝,只能算个摆设。

骆成骧从小就被爸爸管得严,他看到清朝越来越不行,外面有敌人,里面也有问题。他觉得,如果不改变,清朝就会完蛋。他还好像明白光绪皇帝心里想的啥。

策论一开始就说:“皇帝操心,臣子没干好;皇帝受辱,臣子得负责。”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,如果皇帝有烦心事,那就是咱们臣子没做好国事;如果皇帝因为国事被人家批评,那就是咱们臣子没做好,让皇帝丢了面子。咱们做臣子的,就得为这事儿负责到底,甚至不惜以死谢罪。很显然,这八个字把光绪皇帝心里那股子憋屈和委屈都给说出来了。

骆成骧在殿试时,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朝廷的问题,他提出想要国家富强、军队强大,就得有实实在在的策略。他还建议皇帝要亲自抓牢治军、理财、节俭和农事这些大事,这样国家才能扭转乾坤,走向繁荣。

光绪帝一看这试卷,逻辑清晰,条理分明,字写得也飒爽有力。他心想,这说不定就是位忧国忧民、直言不讳、能指出朝廷毛病的“硬骨头”大臣,能给朝廷带来点新气象。

这种人才、这种知音,真的是让人心里激动得不行,眼泪都要流下来了。骆成骧能被选为科举状元,那绝对是实至名归啊!

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