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上午不借钱,下午不探病”,是民间一句俗语,反映了民间的两种习俗。
不过,各地风俗不同,俗语也不太相同,如有的地方将这两种习俗总结出的俗语是“早上不借钱,晚上不探病”。
本期将从民俗方面的角度,来解读这两句俗语。
一、上午不借钱
“上午不借钱”这种说法,在时间上比较宽泛,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,因此,很多地方比较普遍的说法是“早上不借钱”。
早上不借钱的说法,其中的原因,在一些地方的俗语中,后面还有一句“借钱讨人嫌”。也就是说,早上借钱,别人不喜欢。
实际上,早上忌借钱,主要是针对做生意的人而言的。其原因是,做生意的人认为,早上生意还没有开张,就碰到上门借钱的人,会影响一天的生意。
展开剩余85%做生意的人,比如开店铺的人,生意就是他们的饭碗,影响生意,就会影他们的饭碗。他们有这方面的禁忌心理。
类似的情况,还有一些因素让他们非常忌讳。比如,有人在一店铺买了货,需要退货,早上店铺一开门,就上门来退货,店主嘴上虽然不说,但心里格外不高兴。但如果是晚些时候来退货,从心理上来说,也就容易接受。
又比如,店铺早上开门,就有人上门来买东西,经过谈了一会儿价,顾客不买了,走了,店主的嘴上不好说什么,但心里像吃了苍蝇一样不好受。
这与早上有人上门借钱的情况一样,早上开头不好,没有好的“彩头”,就会影响一天的心情。
过去农村,早上对借钱这种事,没有什么禁忌,但对借两样东西,是有禁忌的。
一是早上借火。火,在过去烧柴火做饭的年代,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,象征着一个家庭的根本,既代表家人及后代,如薪火相传、延续香火等,又代表农家正常的生活秩序,还代表家里面运势。
比如说,在农村,人们把乔迁之喜称为“进火”,其仪式中最重要的就是,从老宅举着火把、提着火种,放入新宅之中。
因此,过去农村俗信认为,早上向别人借火,就等于借走别人家的根本和好运,人们当然很忌讳。
二是借米。农村有一句老话说早上“农家怕借米,商家怕借钱”。可见,早上怕借米,与早上怕借钱,其中的民俗含义类似。
农村靠种粮食吃饭,粮食对农家来说是命根子,但并不是不能借,也不是怕借,只是时候要挑选好,要么提前借,要么推迟时间借,早上来借,确实让人为难,心里很不高兴。
那么,“早上”这个时间如此划分呢?
不管是城镇商家,还是农村农家,普遍以吃早饭为时间节点,早饭之前为早上,早饭之后为上午。因此,有一些地方说得更精准一些,比如“清晨不借米”、“清晨不借钱”。
现在农村在家里的人,既种粮食,也做生意,或者在附近揽活做,因此,他们的民俗观念也有所改变,早上既不喜欢别人上门借钱,也不喜欢别人上门借米。
总的来说,这句话主要是人们长期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而产生的禁忌,是一种心理作用。
二、下午不探病
“下午不探病”和“晚上不探病”,也是由于当地传统禁忌而产生的习俗,其完整的说法,后面还有一句是“探病没人情”。
探病,是对病人的关怀和安慰,从民间的角度来看,也是一种正常的“人情往来”,也叫“做人情”。
那么为什么说,下午或者晚上探病,不能算“做人情”呢?
这种风俗背后的深层原因,因民间难以启龄,民间往往用所谓的“阳气”和“阴气”来做挡箭牌,认为上午是一天中“阳气”最高的时段,适合看病人,而下午或者晚上是一天中“阴气”较重的时候,不适合看病人。
这种说法与“探病没人情”这样的结果是不相符的,显然不是正确的答案,只不过是一种隐晦的托辞而已。
实际上,这与一些地方的民间吊丧习俗有关。
很多地方的民间吊丧习俗,一般不安排在上午,而是安排在下午或晚上,又以晚上最为普遍。
过去民间,不管是城镇,还是乡村,传统办丧事期间,都有“坐夜”或者“陪夜”的习俗,这也被视为是一些地方的“人情”。
下午或晚上前往吊唁,就能顺便“陪夜”。在民间,如果一家人的子孙,不给他人去世的老人“陪夜”,自家老人办丧事,也就没有人来“陪夜”。这与做人情中有来有往是一样的。
生病的病人,希望能够好起来,家里人也是一样,希望病人早日好起来,探望病人的心情也同样如此。
如果在下午或晚上去探望病人,就会让人联想到去吊丧的时间,会被误解为来探望的人不希望病人好起来,当做丧来吊,病人和家属的心里当然就不高兴。还会让他们怀疑来人是特意为之,心里极为不快,所以也就没有了“人情”。
这句话同样是因受当地习俗的影响,产生的一种心理作用。
另外,我国还有一些地方,并没有俗语中所说的禁忌习俗,也就没有这样的说法。不论是借钱也好,还是看病人也好,不受特定时间限制。
现在民间,人们因为生活而忙碌,且四处奔波,生活节奏也加快了。再加上很多的亲人朋友都在外地,需长途奔赴,赶到病人所在地,不是下午就是晚上,能够挤出时间或者能够赶过来探望病人,就很不错了,也很有人情味了。
因此,现在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,探望病人的时间,不再受这句俗语的束缚。
发布于:湖南省